马说原文及翻译及注释
唐代文人韩愈曾以《马说》一文,抒发了其对当权者无法辨识贤才、致使人才被埋没的世态的愤慨。以下将呈现该文的原貌,并附有翻译及注释解析。
原文: 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故虽有名马,祇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译文: 世间先有善于相马的伯乐,然后才会有千里马。
千里马时常存在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
所以纵然有名贵的马,也只会屈辱在仆役的手中,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,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。
注释: 1 . 伯乐:春秋时期善于相马的人,即孙阳。
2 . 千里马:原指能日行千里的良马,现常比喻贤才。
3 . 而伯乐不常有:转折,表示与千里马常有形成对比。
4 .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:指只能屈辱于仆役之手。
5 . 骈死:并列而死,指普通马和千里马一同死亡。
6 . 槽枥之间:马棚或马厩中。
7 . 不以千里称:不能因千里能力而被称作千里马。
原文(续): 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
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译文: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。
但喂马的人并不知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普通马的标准喂养。
这样的马,虽然具备千里能力,却因食不足、力不支,才华和体态无法显现,即便想与普通马等同也难,又怎能奢求它能日行千里呢?
注释(续): 8 . 一食:一顿饭。
9 . 或:有时。
1 0. 尽粟一石:吃光一石粟。
1 1 . 食马者:喂马的人。
1 2 . 是马也:这样的马。
1 3 . 才美不外见:才华和美德无法显现。
1 4 . 安求:怎能要求。
原文(续): 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译文: 驱使它不以正确方式,喂养它却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,听它嘶鸣却不能理解其意,执鞭面对它,却言:“天下无马!”唉!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?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!
注释(终): 1 5 . 策之:以鞭驱使它。
1 6 . 食之:喂养它。
1 7 . 鸣之:听它嘶鸣。
1 8 . 通其意:理解其意。
1 9 . 执策:执鞭。
2 0. 临之:面对它。
《马说》通过马与伯乐的关系,隐喻了贤才与当权者的关系,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贤才被埋没的痛惜之情。
《马说》中的古今异义
策,指的是由竹子制成的马鞭,其含义延伸至使用鞭子驱赶,这里的“驱使”并非具有古今双重含义。古时的“这样以后”相当于现代的连接词,而“虽”在古代表示“即使”,今义则变为“虽然”。
奴隶在古时指的是地位低微的人,现今则指那些被劳役、失去个人自由的人群。
古时的“食”意味着饲养或喂养,而今天则指进食的行为。
古汉语中的“这样”相当于现代的判断词,而“道”古时指方法,现在则指道路。
马在古代特指千里马,而今天则是动物的一种。
古时的“知”意味着识别,现代则表示知道。
古汉语中的“安”询问“如何”,而今义包括安全、安定、安装等。
而“等”在古时表示“同样”,如今则用作并列连词,或者在人称代词和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