濛昧解释是什么 唐.韩愈〈答崔立之书〉
好的,这是重写后的:“蒙昧”(有时也写作“濛昧”)这个词,主要有两种意思。
第一种,指的是一种未开化的、比较原始的状况,通常跟文明还没发展起来、知识传布不广这些情况联系在一起。
第二种意思呢,就是形容人比较愚昧,不太懂事儿,缺乏知识、见识,或者理解能力比较欠缺。
具体来说:
指未开化的原始状态: 当我们用“蒙昧”来描述某个地方或一群人时,通常是指他们还没受到文明的熏陶和教育,知识也不够普及。
这种情况往往让人觉得有点野性、落后,正好跟文明、进步这些概念相反。
指愚昧、不通事理: 如果用来形容一个人,“蒙昧”就意味着他缺乏基本的常识、知识,或者理解能力有限,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可能不清楚、不全面,甚至出错。
这样的人在遇到问题时,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决定。
举个引用的例子,唐代韩愈写过一封信叫《答崔立之书》,里面提到:“假设我和当今那些擅长钻营的人,在一片蒙昧之中竞争,我肯定知道那会让我感到羞辱。
” 这里的“蒙昧”指的就是缺乏知识、见识的那种状态。
韩愈想表达的是,他跟那些光会耍手段、没有真本事的人比试,心里肯定会觉得丢脸和屈辱。
总的来说,“蒙昧”(蒙昧)是一个带点贬义色彩的词,主要用来形容那些缺乏知识、见识或者理解能力比较差的情况或者人群。
蒙昧词性是什么 ”元刘壎《隐居通议·理学一》
形容词“蒙昧”的词性归属明确。接下来,咱们来聊聊这个词的具体意思和用法:
一、核心意思 昏暗无知;愚钝不明:这是蒙昧最常被理解的含义,指一个人缺乏知识、智慧和判断力,处于懵懂或不懂事理的阶段。
比如元代刘壎在《隐居通议·理学一》里写道“儿童初学,蒙昧未开,故瞢然无知”,说的就是孩子们刚开始学习,还处在懵懂无知的阶段。
二、扩展含义 模糊不清;意识混乱:蒙昧有时也能形容视线模糊、头脑不清醒或精神恍惚的状态。
唐代孟郊的《卧病》诗中就有“倦寝意蒙昧,强言声幽柔”,这里指的是生病时精神恍惚,说话也无力。
原始未开化的状态:在某些情况下,蒙昧还会用来形容社会或文化尚未开化的原始阶段。
比如《三国志·蜀志·郤正传》里提到“昔在鸿荒,蒙眛肇初”,就是在说远古时代那种原始蒙昧的状态。
三、其他用法 视力模糊:在古代文献里,蒙昧偶尔也会形容眼睛看不清楚或失明的情况。
汉代蔡邕的《瞽师赋》中就有“夫何蒙昧之瞽兮,心穷忽以郁伊”,指的是盲人因为看不见而感到内心痛苦。
总的来说,蒙昧这个词的意思挺丰富的,主要跟无知、愚昧、视线模糊、精神混乱或原始未开化有关。
用的时候,得看具体语境才能准确理解。